重庆大足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明:党建引领 聚力成势 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024-04-18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4年3月下刊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各方面要切实做好与儿童事业发展有关的各项工作”,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全面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职责使命和工作要求。重庆市大足区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论述作为政治指引、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打响“足够爱你”未保品牌,实施“千手护蕾”行动,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坚持党建引领 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关爱保护未成年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做好这一工作关键在于以党建引领带动全社会增强守“未”观念,担起“护蕾”责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未保工作新格局。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大足区委成立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关爱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全面整合教育、卫生健康、民政以及司法机关、群团组织等单位的未成年人保护职能。建立专家顾问委员会和宣传教育、预防矫治、环境及网络治理、关爱帮扶专班小组,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健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责任体系,定期分析研判当前未成年人保护形势、难点问题、服务需求,推动措施更加精细、落实更加有力。

二是强化组织引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了未成年人的“六大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这表明未成年人保护不仅依靠家庭和学校,还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大足区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职责纳入基层社会治理最小单元,组织在职党员和医护人员、教师、律师、儿童主任等力量下沉到网格、分散到楼栋、联系到监护人,建立“美丽心灵”、“科妙启智”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优化配备学校法治副校长、心理健康指导员,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心理教育服务团队,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方联动、专业支撑的未成年人保护合力,共同织密织牢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络。

三是建好服务阵地。充分利用现有闲置资源,全面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服务阵地建设,提供宣教、学习、娱乐、互助、关爱等服务。按照“一站一品”模式,依托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标准化、规范化建成区镇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村(社区)未保工作站以及心理辅导室,有效链接辖区内未成年人保护服务资源,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优化服务供给,着力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实效。

突出精准精细 不断探索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要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做好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不断迭代升级未成年人保护的方法路径,切实把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统筹发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生动实践。

一是细化摸底甄别。充分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小区党委、楼栋党小组、物业党组织以及网格员作用,全面摸清区域未成年人总体情况,加强基础数据比对分析,分类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信息库,绘制“关爱地图”。针对不易了解其真实情况的未成年人群体,全覆盖开展“房树人”投射心理学筛查,选派“爱心妈妈”密切家校情感联系,亲近关心未成年人,及时掌握其身心状况,实现“一人一档”、动态更新。

二是深化风险评估。依托专业机构力量,围绕防范监护风险、行为风险、生理风险、心理风险等方面,对重点关注群体进行全方位评估,实行“红、橙、蓝、绿”赋色管理,为分级分类精准制定关爱帮扶措施提供有力支撑。结合调查摸底和评估分析,加快推进“足够爱你”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设,健全“一套流程、四色服务”的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帮扶工作架构,完善城乡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和监护困境儿童分级分类救助保护、收养登记规范化管理等政策措施,推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自然增长等制度机制迭代升级。

三是优化关爱引导。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方式做好关爱和引导,推动保护与纠偏有效融合。深化教育宣传月活动,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确定宣传主题,通过讲座、沙龙、培训、演练等形式,扎实开展防安全事故、防网络沉迷、防电信诈骗、防霸凌侵害、防毒品侵害、防心理疾病等宣传教育,不断提升未成年人安全防范意识、法治意识和心理健康意识。联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精准提供探访、关爱等帮扶服务。为家庭教育缺失、情感缺失、娱乐功能缺失儿童提供“益童筑梦”社工关爱服务。充分发动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指辖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儿童主任等力量开展“千手护蕾”行动,全方位加强留守女童关爱帮扶工作。对于高风险未成年人群体,建立发现干预、反馈转介、帮扶服务、评估追踪机制,由专业心理机构、精神卫生中心等及时介入,通过加强精神治疗和药物干预康复治疗、开展“足够爱你”专项服务等活动,帮助其走出阴霾、拥抱阳光。此外,开通12355心理咨询及未成年人保护服务热线,链接保障资源,开展个案心理咨询,推行情景疗愈、游戏等特色服务,帮助受助群体走出心理困境、校正行为偏差。同步开展网络环境整治、文化市场整治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强化数字赋能 全面提升未成年人保护事件全周期处置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以数字技术赋能未成年人保护,是有效预防和减少涉未成年人事件发生、提升处置效率的重要手段。要坚持以数字化思维和数字化方式推动工作体系重构、要素重组、流程再造,助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构建中枢大脑。依托城市数字化运行中心、镇街治理指挥中心,搭建未成年人保护智慧场景,畅通基层网格单元力量、镇村及相关部门专用信息通道,完善信息上报、任务下达、动态跟踪、办结评估等功能,提升对涉未成年人事件的全面感知、精准分析、快速响应、协同联动、高效处置能力。

二是强化全员感知。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前哨”、“探头”作用,建立重点关注群体定期报告和涉未成年人事件强制报告制度,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通过数字化平台上报。结合“云号手”、“民呼我为”等数字化特色应用,发动广大群众通过扫一扫、随手拍等方式及时向数字化平台反映家校周边、涉未成年人场所等存在的问题,推动实现人人参与、全面感知。

三是强化迅速响应。对上报的涉未成年人事件第一时间分析研判,按照“小事”网格员引导办,“大事”村(社区)和志愿者共同办,“难事”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协同办的原则,线上发布动态任务,线下跟进推动落实,做到过程全留痕、信息可追溯,结果层层反馈,形成完整闭环。

  四是强化制度建设。建立涉未成年人事件信息库,根据事件类型进行分类管理,针对高发事件、典型事件等,及时分析研判,举一反三健全制度机制,不断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全面筑牢未成年人保护屏障。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4年3月下刊

作者:张明(重庆市大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编辑:郭紫纯